大兴安岭地区的树皮制作技术历史悠久。明代《天宫吴凯》中有桦树皮制品的记载。清代,大兴安岭的蒙古族、鄂伦春族、达斡尔族、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开始大量使用桦树皮制品。制作精美的梳子、鞭子、弓箭套、剑袋等。被广泛使用,用桦树皮制成的手工艺品和装饰品相继出现。随着林区林业的发展,大量人口进驻阿尔山。他们在开发建设的同时,也延续了少数民族生产桦树皮的传统。
桦树皮制品及相关文化逐渐成为林区人民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。与此同时,出现了大量的桦树皮手工艺人,在制作桦树皮制品的基础上,开始进行艺术创作。桦树皮深浅不一,因品种、表皮、内皮不同而细分的颜色有40多种。处理过的桦树皮特别适合创作树皮画。创作内容包括森林生产、生活、人物、动物、神话传说等。
一般来说,想要把一幅树皮画切好,至少要分三步:步构思草稿,也就是“画样”,也就是画出用来粘贴树皮画的底样;二步是切割,或雕刻,主要通过折叠,打结和旋转。三步,去皮粘贴。选取30-50年树龄的桦树皮,经、漂白、剥皮等方法加工而成。颜色主要是烫出来保持作品的完整效果。“软实力”变“硬支撑”。
由于树皮画“生长”在山沟里,受地理和历史因素影响,长期以来,外界对其了解有限,相关产品知名度不高,销量也不理想。然而,随着当地森林民俗旅游的发展,树皮画作为特殊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市场上。“我很小的时候,家里人就用桦树皮做一些工具和器皿,比如调味盒,偶尔也会做一些树皮画,但那时候我只做自己用的。后来我们这边的旅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,很多游客都被我们做的树皮画吸引过来了,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,于是我们开始把树皮画做成了一个产业,把我们的‘软实力’变成了‘硬支撑’。”
李彦宏一直在树皮绘画风格创新的道路上奔跑,不断突破现有的风格,同时培养了200多名徒弟。“近年来,树皮画的实用性能不断提高。除了平面树皮画的装饰摆件,我们还将树皮画技术应用到了珠宝、服装、文具、家居装饰等生活用品中,让树皮画这一无形的技艺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。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,树皮画的收藏价值也得到了提升,我们的市场也得到了拓宽。游客来了会买些树皮画和工艺品带回去。”李彦宏对树皮画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。